美美與共,亞洲電影中的文化傳承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亞洲影視周”的重要活動之一——“電影大師對話”將于5月16日在北京開展。“電影大師對話”將展示亞洲各國電影大師的風采魅力,也將推動亞洲各國電影文化的交流互鑒。
“電影大師對話”活動將圍繞兩個話題進行,分別是“亞洲電影與文化傳承”和“亞洲電影與文明互鑒”。“亞洲電影與文化傳承”是對話活動中第一組嘉賓將討論的話題。作為人類在一百多年里最杰出的發明之一,電影不僅已經成為了最受大眾歡迎的藝術形式,還成為了各國文化最重要的藝術載體。每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背后,都隱藏著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系。
孟子說“知人論世”,如果不同文明之間想要進行真正的對話,一定要先去了解對方的文明。兩千多年前,古人只能通過翻閱書籍了解不同文化;而現代人,則只需要看場電影就能感受一二。
陳凱歌在《妖貓傳》中,用最豐滿的鏡頭語言展示了一番盛唐氣象;阿米爾·汗在《摔跤吧!爸爸》中,用最勵志的真實故事講述了印度女權困境;山田洋次在《寅次郎的故事》系列中,用最輕松的敘事方式記錄了日本經濟騰飛史。這些電影作品,不光在本土贏得了口碑與票房,還在其它國家產生了影響力——與文化輸出同樣重要的是,作為媒介增進了民眾對不同國家文化的了解。
電影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系,具備著文化交流與輸出的作用。如何在電影載體中,自覺地、更好地傳承文化,是每個有擔當的電影人都該思考的問題。在“電影大師對話”活動中,影人將圍繞“亞洲電影與文化傳承”展開對話,他們將結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現實經驗,分享各自對“電影傳承文化”的思考與心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的16字“箴言”,表達出了具有東方智慧的人文思想。在全球化語境中,不同文明之間應該以“對話”代替“對抗”,使文化差異性得到尊重,而非被同質化。在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信仰、文化、社會形態,需要進行“對話”才能建設出更多元的、更具有活力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是為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搭建的平臺,“電影大師對話”是為亞洲各國影人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搭建的平臺。相信“電影大師對話”,將會為構建東方文明新景觀,貢獻出一份來自影人的力量。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