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文化強國論壇舉行,張衛:建設電影強國要滿足年輕觀眾的想象力
近日,由上汽大眾威然全程冠名的世界電影產業大會重要活動之一——由中國電影研究院、澳淶塢電影工作者總會、澳淶塢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中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文化強國論壇在澳門舉行,張衛、孟建、邱震海、索亞斌、阿郎、宋子文、朱玉卿、張媞等著名專家學者和影評人圍繞著“建設強國需要讓更多年輕人喜歡電影”等議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發表了各自精彩的觀點。澳淶塢影評人協會理事、“四味毒叔”創始人譚飛擔任學術主持。
建設電影強國要滿足年輕觀眾的想象力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表示,青年是最有想象力的觀眾群,各大國在布局電影、推廣電影品牌的時候,主要是科幻和魔幻這些類型,著名的世界電影IP,像阿凡達、變形金剛、綠巨人等都是這類電影,甚至進入到孩子的各種用具、衣服、鞋帽。從這一點來說,面對中國電影觀眾,也要照顧中國電影90后、00后觀眾的想象力。從《阿凡達2》和《流浪地球2》和來看,中外電影都在想象力上極具創新,這是吸引觀眾的主要策略,所有電影強國要爭取世界電影觀眾,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滿足他們的想象力。近期日本動畫片《鈴芽之旅》在中國電影市場淡季票房火爆,一方面就是因為其想象力豐富,另一方面是它表達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價值觀。此外,電影的表現手段要現代化。“我看《阿凡達2》的時候,一個東西從水底下過來時,我本能地躲了一下,因為感覺它直接沖著我的眼睛飛過來。各種各樣的數字化影像手段都是青年人們喜歡的表達方式,也是視覺接受方式,這是我們所應該努力的,是我們爭取青年觀眾,走向電影強國的重要表現方法和戰略手段。”
香港全球化中心主席、震海精英俱樂部創始人邱震海認為,科技革命一定會顛覆人們很多東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電視和電影的衰敗是一個技術問題,不是一個方向問題。偉大的時代來臨,作為影像藝術載體的電影,一定是有輝煌前途的,如何在科技革命時代面向未來,面向年輕人,向年輕人銷售我們的電影?任何一種商業首先要找到客戶痛點,對痛點提供解決方案,年輕人一定有他的痛點,只不過我們暫時沒有發現而已。400年前莎士比亞時代提出“一千個觀眾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400年以后改變了嗎?科學技術手段改變了很多,但人類永恒的思想、情感并沒有改變,它改變的是外殼,里面永恒的東西是不變的。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從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第一,在2035年實現文化強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以外,要引進一個新的觀點,從文化的范式上升到文明的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日益走向現代化的今天,怎么讓電影這樣的文明產物在今天助推中國進一步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這恐怕是我們這次強國論壇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最新的主題,以往我們著重講文化范式,但今天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第二,文化作為文化公共體系,怎么在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電影在人類的審美當中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在精神生活當中更好的發揮作用。第三,電影對人類精神文明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又是最綠色的產業,我們在產業上如何更好的發展,很可能這是這次峰會的主題。
建議在年輕觀眾和電影互動上做更多嘗試
專欄作家、著名影評人韓浩月認為,目前院上映的新片吸引力沒有以前大了,無論宣發人員怎樣宣傳,他對看電影的欲望都在降低。“我們這一代觀眾對電影的熱情不如以前高的話,年輕人的觀影熱情應該更低。電影是屬于未來年輕人的,失去年輕人的電影沒有前途。關于電影如何被年輕人接受,我有過很多設想,包括曾經的彈幕、四面環繞觀影的形式、觀眾可以參與電影創作等。年輕觀眾和電影互動方面做更多的嘗試,把他們在看短視頻和直播時的一些互動形式移植到電影院里,當然年齡偏大的觀眾可能不接受,如果年輕人喜歡,可以給他們單獨開廳,給他們提供一個專屬于他們的專場,讓他們去享受電影,與電影互動。”
資深電影媒體人、著名影評人宋子文表示,當下的年輕人跟電影越來越遠,最重要的原因是,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者并不是年輕人,無論是背后的投資人、制作人,他們都是經歷很長的成長階段,甚至可能跨了兩個時代,他們看重影片的情懷,但年輕人和中國電影不應該總是在情懷里活著,年輕人要看的電影是著眼于未來,電影提供給年輕人是什么?是幻想、是夢想,但是我們現在的電影沒有達到,沒有人去著眼于當下和未來,這是電影創作面臨的一個問題。此外,他還呼吁電影行業要提高服務水平,增加電影院的功能,“讓我們的電影院真正意義上實現社交群的作用”。
《看電影》主編阿郎認為,世界電影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全世界幾乎都在模仿或借鑒好萊塢模式,導致全世界看的電影越來越趨同,“我們特別希望能夠看到德國人拍的電影是德國的電影,中國人拍的電影是中國的電影。德國的電影應該是生長于德國這片土地,中國的電影是生長于中國這片土地,它帶著中國人的歷史、人文,各種各樣的東西是中國人看世界的一個角度”。
其次,他希望把技術變成電影的一種語言,或者變為人與人交流的工具。第三,他希望創作者平等看待青年觀眾。一些創作者曾經對青年觀眾充滿了說教,現在他們開始考慮青年觀眾的需要,“他們會說我要給90后拍、給小鎮青年拍,可是這種符號化、簡單粗暴的定義其實是一種討好,這是典型的傲慢與偏見的關系。讓電影回到電影,讓技術回到技術,讓觀眾回到觀眾。電影的觀眾不分青年人、老年人,他就是觀眾”。
電影要重視與年輕觀眾的情感和生活關聯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從他多年的教學工作中舉例來呼應前面專家的發言。“我20多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影視專業的教學工作,但是這幾年感覺說話越來越沒底氣,因為跟學生之間的共同語言好像越來越少了,就算大家都很喜歡電影。我發現很多學生處在一個電影的尺度跟他自己實際喜愛程度之間的錯位,比如去年有一個課叫最新電影研討,討論法國電影,我們當時拿了兩部題材非常近似的電影,一部是2019年的《悲慘世界》,一個是去年的《雅典娜》,問學生哪部電影藝術成就更高,大家都會說是《悲慘世界》,結果發現學生實際討論的時候都喜歡聊《雅典娜》。還有就是學生在看電影和評價電影的時候,他們那種跳躍的思維給我非常大的沖擊。從本世紀以來,整個世界才逐漸進入網絡時代,對于很多在這個時代長大的年輕人來講,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原住民,而我們這些從上個世紀過來的人都是外來移民,可能有很多東西需要向他們學習和借鑒。”
聚影匯創始人、中國電影基金會電影投融資發展專項基金主任朱玉卿表示,電影強國是文化強國重要的內容,電影也是文化強國參與度最高,最有魅力的一個核心內容之一。如何留住年輕觀眾,讓年輕觀眾繼續跟電影一起成長,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電影強國核心問題。電影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創作上。電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不是來看你的制作,不是來看幕后制作班底多強大,是情感體驗,這個情感體驗和現在的年輕觀眾有沒有共鳴,有沒有共情,就變得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想讓年輕觀眾,核心的主流觀眾喜歡,創作是重中之重。要重視故事本身,重視與年輕觀眾的情感和生活關聯,要深入了解現在22歲左右的觀眾,有沒有真正做到尊重他們,傾聽他們,把他們的故事搬到銀幕上。如果沒有觀眾,電影強國就是一句空話。
香港社區同行基金會創始人張媞認為,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經常說我們可以提供給年輕人什么,但是我要問的一個問題是,年輕人可以提供給我們什么?對于我們這些做文化藝術工作的人來說,年輕人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讓我們保持和這個社會一同往前走的一種視野和連接。我自己覺得ChatGPT也好,或者說伴隨著ChatGPT其他的應用,幫我們畫畫也好,寫詩也好,創作也好,其實它只是一個工具,它讓我們可以跟年輕人更好地去連接,通過看他們的創作,知道他們的需求。”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