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羅西1922年11月15日,弗朗西斯科·羅西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童年時,羅西已跟父親去影院,看影評雜志,跟同學討論反法西斯主義。大學時代攻讀法律。1946年,羅西首先從戲劇領域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之后進入電影界。1948年,成為盧齊諾·維斯康蒂的助理導演,并參與了劇情片《大地在波動》的拍攝。1951年,在維斯康蒂的劇情片《小美人》中擔任助理導演。1952年,由于電影《紅衫軍》原來的導演阿列桑德里尼因故無法繼續拍攝,羅西接替他完成了影片的拍攝工作。1954年,參與維斯康蒂劇情片《情欲》的拍攝。之后,他為魯恰諾·艾麥做助理導演,先參加了劇情片《八月的一個星期天》,接著參與劇情片《永遠如是的巴黎》,后來又在劇情片《重婚》中擔任助理;然后作為拉斐爾·馬達拉佐的助理導演,參與拍攝了劇情片《折磨》和劇情片《棄兒》兩部影片;之后,他跟隨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拍攝了影片《被征服的人》;以及為馬里奧·莫尼切利的影片《禁忌》做助理導演。弗朗西斯科·羅西1956年,他與人合作編劇和導演了影片《狂才金》。1958年,他獨立執導影片《挑戰》,該片獲得第2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1959年,執導的犯罪片《布商》是一部有關黑手黨對移民的暴力行為的影片,在該片中,羅西的新現實主義風格得到確定。1962年,他憑借犯罪片《龍頭之死》獲得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63年,執導的劇情片《城市上空的魔掌》獲得第2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70年,執導戰爭題材影片《寸土必爭》。1972年,執導的政治驚悚片《馬蒂事件》獲得第2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76年,執導根據萊昂那多·夏俠的小說《背景》改編的劇情片《精采的尸體》;同年,1979年,羅西根據卡爾諾·萊維的小說拍攝了同名電影《基督不到的地方》。1981年,自編自導劇情片《三兄弟》。1982年,該片獲得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84年,執導影片《卡門》。1987年,羅西根據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同名小說拍攝了劇情片《事先張揚的殺人事件》,該片入圍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0年,執導的影片《遺忘巴勒莫》描述了意大利悲劇性的南方。1997年,執導劇情片《劫后余生》后宣布息影。1999年,羅西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維斯康蒂拍攝了傳記影片《盧奇諾·維斯康蒂》。2012年,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弗朗西斯科·羅西
2010年,與羅西共度半個世紀的妻子因火災去世,他們育有一女卡洛琳娜·羅西,是一名演員。2015年1月10日,羅西在意大利羅馬因支氣管炎并發癥去世,享年92歲。
弗朗西斯科·羅西關注意大利社會現實,運用調查與諷刺,記錄意大利政治與生活影像成就,以及金獅,金棕櫚加持的榮譽,都讓其成為走了多年下坡路的意大利電影僅存不多的“碩果”。弗朗西斯科·羅西從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里汲取了各家所長,從而探索自己的電影語言。從嚴格意義上說,他并非堅決貫徹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浪潮的導演,在“新現實主義”宣言大行其道的年月里,他冷靜地觀察電影與現實之間的脈絡關聯。弗朗西斯科·羅西以拍攝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政治題材影片著稱,勇于揭露黑幕,被視為戰后意大利黑幫片和政治片的代表導演。其拍攝的黑幫電影多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多與政治相結合,美學上遵從嚴謹的現實主義,暴力場景從不追求血腥夸張。他就像一場抵達一切污穢之物的風暴。他的作品都是政治電影的經典,他是意大利電影這50年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弗朗西斯科·羅西是“公民精神的詩人”,“黑幫電影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