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1953年,張小燕五歲即出道,成為臺灣電視公司基本演員,從此進入臺灣演藝圈。1958年至1960年,憑借《歸來》,《苦女尋親記》,《天倫淚》連續(xù)3屆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女童星獎。1962年,臺視開播,作為歡迎代表之一迎接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抵達臺視大樓。1966年,張小燕靜修女中高中部畢業(yè)后繼續(xù)演戲,但是受到童星印象的限制,多是演配角或主持兒童節(jié)目,后因此離開臺視。1978年跳槽至華視,獨撐華視綜藝大局長達三十年。1980年至1983年憑借《綜藝100》節(jié)目分別獲得第15屆,第17屆,第18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獎。1981年,參演《今夜摘星去》并以此劇獲得第17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戲劇節(jié)目最佳女主角獎。1991年跨足廣播界,在上海東方廣播電臺主持《小燕有約》節(jié)目。1995年,和丈夫彭國華創(chuàng)辦豐華唱片公司。1996年,張小燕出任TVBS-G總監(jiān)。2000年1月1日,張小燕與李四端客串《華視晚間新聞》雙主播。2000年和2001年,憑借《超級星期天》節(jié)目獲得第35屆和第36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獎。2001年,張小燕的丈夫彭國華過世,張小燕逐漸淡出主持工作。2003年4月6日,張小燕重回華視主持周日大型綜藝節(jié)目《快樂星期天》。2004年12月,張小燕離開華視。個人照2004年12月20日,張小燕主持的衛(wèi)視中文臺新節(jié)目《星空新視界》首播,于每周一至周五23:00播出。2005年7月,張小燕因與衛(wèi)視中文臺理念不合,離開衛(wèi)視中文臺,《星空新視界》停播,同年,張小燕的父親過世。2006年10月張小燕出席華視35周年臺慶酒會,為員工票選的“經(jīng)典華視人”之一。11月,張小燕擔任第51屆亞太影展總監(jiān)。2007年1月23日,張小燕與李明依出席華視“飛燕歸巢”記者會,宣布兩人將與包小松,包小柏,黃舒駿搭檔主持華視除夕特別節(jié)目《金銀豬寶慶團圓》,意味著張小燕返回華視。2007年1月31日,張小燕回到華視,在華視第五攝影棚錄制華視除夕特別節(jié)目《金銀豬寶慶團圓》。2008年9月底,張小燕回到臺視主持《百萬小學堂》,開臺視八點檔時段播綜藝節(jié)目的先例。2012年3月9日,張小燕節(jié)結(jié)束主持《百萬小學堂》,轉(zhuǎn)交給曾寶儀,小蝦主持。2012年5月27日,在臺視主頻主持《紅白紅白我勝利》并憑借此節(jié)目在2013年獲得第48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獎。2014年12月13日開始,和李艷秋合作主持臺視節(jié)目《女王的密室》。2015年9月,主持第50屆臺灣電視金鐘獎。2019年10月,獲得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母親是上海名門出身,為已故知名作家張愛玲旁親。張小燕的外公與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為龍鳳雙胞胎,也就是說張小燕的外公即為張愛玲的舅舅。雖同姓張,但親戚關系緣自母系旁系血緣,非父系張姓家族。故張愛玲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外曾孫女,但張小燕這邊是跟李鴻章沒有關系的。1980年,張小燕與貝鎮(zhèn)坤結(jié)婚,1981年,張小燕生下女兒貝怡儂,1986年,張小燕與貝鎮(zhèn)坤離異,1990年,張小燕與彭國華結(jié)婚。丈夫彭國華在2001年過世。
張小燕參與公益事業(yè),不落人后。主持慈善義演晚會,義務拍攝公益宣導片,通擔任兒福基金會家扶中心名譽董事。但是張小燕對參與公益活動非常謹慎。現(xiàn)身主持的公益活動只有九二一大地震,南亞海嘯和四川大地震三場賑災募款晚會。2014年7月,無酬接拍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公益廣告,為非洲難民募款,還出錢出力親自敲藝人通告。
年輕的張小燕有一個外號“倉庫保管員”,因為每一個角色和每一次演出,她都隨傳隨到,這份執(zhí)著和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經(jīng)過磨練,她從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成長為一名真正的主持人,成為臺灣娛樂圈的“常青樹”。張小燕的成就,并不限于綜藝主持領域。在戲劇領域,她從童星起家,演過電影與電視,在銀幕上塑造了不少富有個性的女性形象,也參與了賴聲川導演的舞臺劇演出。在主持領域,三十多年前開始主持生涯至今,開創(chuàng)了臺灣機智幽默的快嘴主持風格,公眾魅力經(jīng)久不衰。數(shù)十年間,她勇于嘗試,做過許多不同類型的節(jié)目。在臺灣綜藝節(jié)目異常混亂的情況下,張小燕堅持重質(zhì)不重量的原則,多做“寓教于樂”的節(jié)目,保持清新的特色,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成為臺灣綜藝主持人的集體偶像。